俄乌战争打到今天简配资,普京可能真的不想再打了。不是因为打不动,而是算了一笔账——从领土、资源,到民意和经济,已经够本。
控制了乌克兰近五分之一的土地,拿下了煤矿、核电站、黑海港口,硬说失败,俄国内老百姓也不信。普京需要的不是全面胜利,而是一个能对1亿俄罗斯人交代的“胜利剧本”。
领土到手,普京的算盘也就“合上了”
战争打到第三年,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约18%-20%的领土。别小看这块地盘,里头全是“硬货”。顿巴斯有煤矿,扎波罗热有核电站,赫尔松是农业沃土,还有黑海出海口。这些地方不是烧钱的战场,而是能挣钱的战略资产。
加上2014年就收进口袋的克里米亚,普京手里握着一整块战略缓冲区。这不仅是对北约东扩的“硬碰硬”,也是对俄罗斯老百姓的“心理安慰”。毕竟战争不是为了炫耀肌肉,而是为了保住家底。
而从国内来看,普京也到了该踩刹车的时候。俄国家预算有近10%砸进了军费,卢布贬得够快,通胀压得喘不过气。继续打下去,不是战胜敌人,而是拖垮自己。
更难缠的是人心开始松动。根据列瓦达中心的数据简配资,支持战争的人从最初的七成滑到了六成。年轻人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喊着反战,想往国外跑的越来越多。2022年那一次局部动员,直接让俄罗斯科技和金融行业“脱了一层皮”。
这一切都在告诉普京:这场仗不能再无限期烧下去了。现在停下来,不但能稳住占领区,还能换来国内的掌声,何乐不为?
美欧打不动,俄罗斯耗得起
从美国的角度来看,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了一个“烫手山芋”。两党吵得不可开交,议会拨款一拖再拖。特朗普一边说“乌克兰不是我们的事”,一边敲打欧盟掏更多军援。可欧洲哪有这个家底?德国、法国经济一瘸一拐,失业率高得吓人,通胀压得政府喘不过气。
再加上高福利国家内部本就有财政负担,军援乌克兰简直就是“左手掏空右手”。更麻烦的是,欧洲在外交上也没啥话语权。美国说什么,欧盟就跟着点头,谈不上什么“战略自主”。而俄罗斯这边虽然表面被制裁,但靠着能源出口和战时经济调整,竟然撑住了。
军工厂开足马力,拉动就业;天然气一边供中国,一边吊着欧洲的命脉;再加上核威慑的“底牌”一直没丢,西方也只能在边缘试探。这种“你耗不动、我耗得起”的局面,让普京有了更多谈判的筹码。他不一定要继续推进,但一定要把手里的地盘坐稳。
谈得不拢简配资,是因为各算各的账
要说现在最大的问题,不是有没有人想停火,而是各方的算盘压根没法对齐。俄罗斯提出的条件,是乌克兰承认当前的占领现实、保证不加入北约、军事上“瘦身”。这听上去像是“你投降,我撤军”,乌克兰当然接受不了。
泽连斯基这边的底线是恢复1991年边界,也就是连克里米亚都要拿回来。这几乎等于让俄罗斯打了几年仗,最后一无所获。这种要求,普京连听都不想听。再加上普京最近还拿泽连斯基的“总统任期”说事,质疑乌克兰政府的合法性,直接把谈判搞成技术性死局。
就算有中国、印度在中间劝架,也很难掰平这两张完全不同的算盘。西方国家自己也乱成一锅粥。东欧国家想继续怼俄罗斯,西欧国家则觉得差不多得了。北约内部的分歧,反而成了谈判进展的绊脚石。
从国际法上说,俄罗斯的占领不合法;但从现实角度看,没人有能力把俄军赶出去。这就形成了一个“有理说不清、现实改不了”的僵局。
战争可能停了,但战争的后遗症不会散
普京现在要做的,是给国内一个交代。这些地盘,不只是军事胜利,更是政治资本。在俄罗斯的宣传中,这不是侵略,而是“历史领土的回归”,“为子孙打下的安全墙”。
但问题是,这些地盘上的人未必买账。民族矛盾、基础设施破坏、国际孤立,将是俄罗斯长期要面对的“隐形战场”。
乌克兰呢?如果西方援助继续缩水,军事上只能转守为攻。最现实的局面可能是“朝鲜化”——战火暂时停了,但主权问题变成“冷冻冲突”,几十年都解不开。
而整个欧洲的安全格局也在悄悄变形。北约虽然在东扩上踩了刹车,但瑞典、芬兰的加入让俄罗斯越来越“靠边站”。欧盟开始琢磨起自己的防务体系,但短时间内还是得靠美国撑腰。
这场战争,可能不会再打出什么惊天大逆转,但它改变的,是整个世界的秩序走向。从北约布局,到能源格局,从全球制造链,到中立国家的地缘选择,都在因为这场战争重新洗牌。
普京这场仗打到今天,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“最低胜利线”。领土到手,资源到嘴,民意可控,经济还能喘口气。再打下去,风险太高,他不怕输,但怕输得没意义。
而乌克兰虽然士气犹在,但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西方军援,现实终究会压过理想。世界不会因为一场战争而停止运转简配资,但它会因为这场战争而换个方向。这或许就是战争的“新常态”:不打了,但也回不去了。
晟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